中國證券報
豬價旺季不旺 成本管控或成企業過冬“棉襖”
近日,記者走訪湖南地區菜市場發現,今年豬肉價格持續走低,春節前出現瞭“旺季不旺”的現象。業內人士表示,2019年-2020年行業經歷瞭一輪“養豬的都賺大錢”的好行情,資本和生豬養殖企業紛紛擴產能,導致如今生豬市場供大於求,行業進入下行周期。目前,價格已經跌破生豬養殖企業的成本價。行業普遍認為,在豬周期的下行階段,成本管控是熬過“寒冬”的關鍵。今年上半年豬價仍會繼續承壓,拐點預計出現在下半年或2023年。
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印發 引導平臺經濟有序競爭 防止“掐尖式並購
國務院日前印發《“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對推進我國市場監管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讓“市場循環充分暢通”是《規劃》提出的六大目標之一,預計到“十四五”末,統一大市場不斷完善,公平競爭政策基礎地位進一步強化,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更加協調,市場基礎制度規則逐步統一,地方保護、行業分割、市場壁壘有效破除,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圍自由流動。《規劃》提出,引導平臺經濟有序競爭,完善民生、金融、科技、媒體等領域市場準入與經營者集中審查制度的銜接機制,落實平臺企業並購行為依法申報義務,防止“掐尖式並購”。
基建新增裝機規模將創歷年新高 中電聯預計 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5%-6%
1月27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簡稱“中電聯”)發佈《2021-2022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中電聯預計,2022年全社會用電量達8.7萬億千瓦時-8.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6%,各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總體呈逐季上升態勢;在新能源快速發展帶動下,2022年基建新增裝機規模創歷年新高,全年基建新增發電裝機容量達2.3億千瓦左右。
專傢:莫為浮雲遮望眼 A股長期向好趨勢未變
1月27日,A股市場再現調整,上證指數失守3400點關口。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不排除每次會議都加息的可能,需要大規模縮表”的表態,比市場預期更“鷹”,導致全球市場動蕩。面對短期市場波動,多位專傢27日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海外風險因素對我國實際影響有限,對市場情緒的影響也不會持久,支撐A股市場長期向好的因素並未改變。經過調整的A股吸引力進一步提升,對未來A股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充滿信心。
上海證券報
“八連板”公司打響頭炮,滬市首份年報出爐!還有重量級股東悄然佈局
記者註意到,原計劃與開開實業(600272)同一時間開啟滬市年報序幕的ST熊貓(600599)延期瞭――推遲至3月1日發佈。今日晚間,ST熊貓發佈業績預告,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5500萬元至7500萬元,同比增加54.38%至110.51%。 1月27日晚間,開開實業發佈2021年年報,拉開滬市年報披露大幕。2021年,開開實業實現營業收入6.7億元,同比下降12.08%,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171.72萬元,同比增長58.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430.43萬元,同比增長89.54%。
比亞迪半導體過會!“車芯第一股”被上市委問瞭啥
比亞迪(002594)分拆子公司到創業板上市,順利過會。1月27日,經創業板上市委員會審議,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BYD半導”)首發獲通過。公司本次擬發行不超過5000萬股,募集資金約20億元,主要投向功率半導體關鍵技術研發項目、高性能MCU芯片設計及測試技術研發項目、高精度BMS芯片設計與測試技術研發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超預期!凈賺至少140億!“寧王”去年四季度利潤抵前三季度總和
1月27日晚,寧德時代(300750)發佈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稱“凈利潤”)140億元至165億元,同比增長150.75%至195.52%。這是寧德時代成立以來的最好盈利水平,無論是以年度計還是以季度計。有券商研究員第一時間發表評論稱,頂著上遊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壓力,“寧王”業績大幅度超預期!
3傢中介被立案!60個IPO中止審查!樂視造假案餘波未瞭~
樂視網造假案餘波未瞭。相關中介機構因樂視網財務造假被監管立案,導致60個IPO項目集體“中止審查”。1月26日晚,深交所創業板與上交所科創板共計60個IPO項目被中止審查,事因均為所聘證券服務機構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涉及中德證券、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另據記者統計,這3傢中介機構負責的在審IPO項目還有30餘個。
證券時報
中環股份業績大增 矽片產能加速提升
1月27日晚間,中環股份(002129)披露瞭2021年度業績預告,公司2021年度預計實現營業收入400億元~420億元,同比增長109.90%~120.39%;凈利潤38億元~42億元,同比增長248.95%~285.68%;扣非凈利潤35億元~39億元,同比增長267.38%~309.37%。
促進房地產良性循環 成為各地施策大方向
2021年,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房地產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規范。進入2022年後,如何釋放居民住房需求、如何更好激發企業活力,房地產市場如何擴內需、穩經濟,成為瞭各地待解之題。據記者統計,截至1月27日,全國共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已公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房地產市場調控、保障居民住房供應作為2022年的重點任務。記者註意到,今年各地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同時,在施策方向上註重“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民生住房供應與保障成為各地的重點目標,長租房市場受到多地重視。展望2022年,多位專傢認為,各地將通過激活和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比如對購地和購房市場給予更為寬松的支持,來促進房地產業各領域的良性循環。在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要求下,2022年租賃市場將獲得更大力度的支持。
觀典防務科創板上市獲通過 北交所首傢轉板公司誕生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委27日審議結果,觀典防務轉板上市申請獲得通過。自2021年11月10日轉板科創板申請獲受理至今,觀典防務轉板審查歷時僅2個多月,可謂“神速”。從2021年10月20日申報轉板科創板,觀典防務停牌至今剛好3個月。期間公司經歷瞭兩輪問詢,公司於2022年1月12日回復瞭第一輪問詢,緊接著進入第二輪問詢又於1月18日進行瞭回復。經濟學者、允泰資本創始合夥人付立春對記者表示,觀典防務是在北交所正式成立之前第一個提出轉板計劃的企業,現在在北交所開市情況下,它還繼續進行轉板,這對整個市場,包括轉板通道都是一個測試,也說明北交所是多功能的,對整個市場有積極的影響。在付立春看來,這具有風向標的作用。
儲能產業受各地政府重視 概念股去年業績普增
證券時報梳理發現,浙江、河南、四川等地都將儲能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發展儲能產業鏈成為多省市2022年重頭戲。部分地方政府已將儲能列在其2021年或“十四五”發展規劃當中,其中一批項目已“開花結果”。如內蒙古2021年的規劃中就包含“科技興蒙”行動,具體包括加強創新平臺建設,聚焦稀土新材料、大規模儲能、現代農牧業、節能環保等領域。
證券日報
年內逾20傢公募自購金額近10億元 南方基金等出資超2億元
多位公募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募不斷自購是針對開年以來A股市場情緒持續低迷所采取的行動。“自購行為可防止大規模贖回而出現的踩踏,實現與投資者共享成長、共擔風險。同時,也可體現對後市的信心。”
四問盲盒經濟:蒙眼狂奔能走多遠
日前,一位網友在短視頻平臺上控訴稱,自己在線下店購買瞭三大盒(36個)泡泡瑪特SP系列盲盒,結果在拆封其中一盒時發現,原本應該密封的盲盒底部有被拆過的痕跡。該視頻一經發佈就引發瞭諸多盲盒愛好者的關註。對此,泡泡瑪特方面迅速回應,表示將予以賠償。這樣的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早在2020年,泡泡瑪特線下門店就曾出現過二次銷售事件,最終公司辭退瞭相關涉事員工。對於購買盲盒的消費者而言,“盲”是購買動作的關鍵因素。但隨著稀缺“隱藏款”的二手價格飆升,相關產業鏈也悄然延展,總有人“鋌而走險”試圖“以小博大”,這也是當前盲盒/潮玩經濟亂象的一個縮影。過去兩年時間裡,盲盒經濟蒙眼狂奔,“萬物皆可盲盒”,成為不少商傢的流量密碼。近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制定發佈瞭《上海市盲盒經營活動合規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這是盲盒行業的第一份指引,也是行業監管的風向標。
資本市場助力貴州“闖新路”顯優勢 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受到重點關註
貴州迎來西部大開發新機遇。1月26日,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中提出建設西部大開發綜合改革示范區,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其中,強調“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質效,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切實幫助企業紓困解難”。
滬市首份年報出爐 開開實業2021年凈利潤增長58.81%
1月27日晚間,開開實業發佈2021年年報,這是今年滬市發佈的首份年報。年報顯示,開開實業實現營業收入66983.04萬元,較上年同期76182.16萬元減少9199.12萬元,降幅12.08%;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171.72萬元,較上年同期1367.48萬元增加804.24萬元,增幅58.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430.43萬元,較上年同期227.09萬元增加203.34萬元,增幅89.54%;公司資產總額106,297.13萬元,較上年年末餘額104346.91萬元增長1950.22萬元,增幅1.87%。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0.27元(含稅)。
人民日報
展銳 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 以5G承載數字產業生態
當前,信息產業正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按照最新一代移動通信標準,5G是關鍵核心技術之一。紫光展銳(上海)科技公司(簡稱“展銳”)作為5G芯片供應商,勇於承擔重任,明確“做數字世界的生態承載者”使命,推進先進5G技術研發,打造強大的5G產業鏈,服務國傢數字經濟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