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纸及人民日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2月14日)
導語: 14日四大證券報紙內容精華摘要有:靜待陽春三月!虎年開市震蕩,機構集體看多這個方向;估值或已調整到位 百億級基金經理看多消費股;信貸社融“開門紅” 債券基金集體受挫

  中國證券報

  靜待陽春三月!虎年開市震蕩,機構集體看多這個方向

  虎年開市首周,A股滬指在“穩增長”相關板塊帶動下觸底反彈,科技成長板塊的持續回落則帶動創業板震蕩走低。不過隨著1月社融數據超預期等利好性因素釋放,機構對於後市A股行情整體仍持樂觀態度。

  在多傢機構看來,3月隨著積極因素上修,市場將逐步回溫,當前市場風格正處於由成長向價值轉換的過程中,並將持續至少一個季度;二季度成長賽道在三大條件齊備後,有望迎來系統性修復。配置上,短期建議繼續把握“穩增長”主線。

  5.86萬元“天價”白酒火瞭!背後A股公司連續虧損,或面臨退市風險

  近日,聽花酒及其設計師張雪峰火瞭一把。售價為每瓶5.86萬元的聽花酒,價格為飛天茅臺官方指導價的40倍,更是在品牌故事中打出“夢中老君點迷津,舌邊之水惠飲者”的神奇故事,引發廣泛關註。

  有業內人士表示,超高端白酒產品需要超高端的品牌與品質來支撐。聽花酒這樣的新品牌,定位超高端更多是一種炒作手段以及品牌營銷方式,並不具備銷售價值。此外,聽花酒背後的A股上市公司青海春天(600381),或因連續兩年虧損而面臨退市風險。

  出手闊綽!格力拋55億元中期分紅方案!每10股派10元

  作為A股市場的“白馬股”代表之一,格力電器(000651)向來分紅大方。

  格力電器2月13日晚公告,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2021年中期利潤分配預案》,擬向全體股東“10派10元”,共計派發現金股利55.37億元。

  與特斯拉談崩?“寧王”怒瞭:惡意謠言,已報警

  近期,寧德時代(300750)是非不斷。繼被傳被美國制裁後,又被傳出被剔除創業板權重指數、與特斯拉訂單談崩,加之虎年開年以來,股價“跌跌不休”,市場對其也是霧裡看花――“鋰電茅”還能不能打?

  中信證券最新研報指出,無懼短期調整,龍頭基本面持續向好。在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無鈷電池等新技術路線方面,寧德時代均有前瞻性佈局。預計在2022年,CTP、CTC等技術提升電池能量密度,鈉離子電池、換電方案有望加速導入。

  上海證券報

  估值或已調整到位 百億級基金經理看多消費股

  伴隨消費板塊的持續調整,去年消費主題基金整體表現欠佳,多隻基金跌幅超過10%。今年以來,A股市場大幅震蕩,消費主題基金繼續調整。站在當前時點,消費板塊能否在今年迎來反轉?百億級基金經理是如何看待消費領域的投資機會的?投資者又該如何選擇?

  多位百億級基金經理認為,消費結構升級、行業份額向優質龍頭公司集中的趨勢較為明顯,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擾動效應減弱、居民收入增加和邊際消費傾向提升,以及消費行業估值已處於合理水平,消費板塊今年有望迎來投資機會。

  千億巨頭曇花一現 量化私募大起大落玩心跳

  在連續兩年亮眼業績的加持下,量化私募快速擴張,千億級量化巨頭持續湧現。不過,記者日前獲悉一負面信息:某千億級量化私募巨頭,在短短4個月的時間裡規模縮水至600億元左右。

  業內人士直言,量化私募大發展過程中策略和持倉同質化的問題逐漸凸顯,超額收益獲取難度明顯增加,而且去年四季度以來,市場波動加劇,量化對沖產品的表現整體不佳。所以,量化私募短時間內面臨較大的贖回壓力,其平倉、解杠桿等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股指期貨基差持續收斂甚至轉為正基差。

  成長股巨震瞭一周,市場風格“高低切”還將持續多久

  上周A股三大股指走勢顯著分化:上證指數單周反彈3.03%,成長板塊為代表的創業板指則繼續回調,全周跌幅達5.59%。

  北向資金上周重新凈流入107.44億元,但滬深股通同樣分化明顯:滬股通全周凈流入173.54億元,深股通則凈流出66.1億元。

  股價連續大漲,機構大舉搶籌後,這傢公司又放出重大利好……

  2月13日晚間,雲海金屬(002182)披露瞭一份頗為亮眼的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2年第一季度實現凈利潤2.7億元至3.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57.94%至390.52%。而2021年公司實現凈利潤盈利約5.03億元,同比增加106.53%。顯然,公司今年一季度業績增長大幅提速。

  證券時報

  信貸社融“開門紅” 債券基金集體受挫

  虎年首周,不僅股市震蕩不斷,持續瞭近一年的債券牛市也在近期迎來“變盤”。

  2月10日晚間,央行公佈瞭1月份的金融統計數據,信貸、社融均大幅超出預期,雙雙創下單月歷史新高,寬信用得到確認。

  受此影響,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月11日大幅上行瞭6bp至2.80%,國債期貨價格全線下跌,十年期主力合約大跌0.44%。債券基金也隨之發生回撤,僅2月11日當天就有超3400隻債券基金凈值下跌(按不同份額分開計算),占比近八成。

  公募基金牌照成“香餑餑” 華寶、萬傢股權變更有新進展

  在高度市場化的公募基金行業中,公司股權變更已成“新常態”。近期,證監會對兩傢上海公募基金股權變更申請提出反饋意見。

  業內人士認為,公募基金行業快速發展,股權變更一般出於以下幾點原因:一是實施員工持股計劃,促進基金公司核心人才團隊的穩定,形成股東、核心員工、投資者長期利益一致的機制;二是股東方的戰略考慮,或為加大對公司話語權部署,或為尋找更契合的戰略合作夥伴。

  新基金閃電抄底港股 青睞科技龍頭“嫌棄”醫療

  除瞭對醫藥股略顯謹慎外,內地公募旗下新基金在港股已迅速開始抄底建倉。

  節後上市的多隻港股ETF基金披露,在新基金成立數日後即迅速開始抄底,部分新基金4天時間即建倉近三成,更有新基金在短短8個交易日就買瞭接近80%的倉位。與此對應的是,在港股的醫療行業,相關的主題類ETF建倉略顯躊躇,在相當時間內接近零倉位。

  突發!新年漲幅冠亞軍齊發風險提示,均涉冬奧概念!已有相關個股提前“熄火”

  借著冬奧的“風口”,冰墩墩、數字人民幣等相關概念上市公司被帶火瞭甚至出現“過熱”狀態。今日晚間,不少相關概念發佈風險提示,提醒投資者需謹慎投資。

  其中,已經“五連板”的北京冬奧會特許生產商元隆雅圖(002878)再次發佈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稱,公司所獲特許生產和銷售資質並非獨傢,冬奧相關業務對業績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

  此外,“六連板”的數字人民幣概念恒寶股份(002104)也表態,公司僅產生少量與數字人民幣相關的業務收入,尚未形成規模,對公司業績影響較小。

  數據顯示,虎年開市以來,恒寶股份、元隆雅圖區間漲幅分別達61.10%和61.09%,位列A股第一、二名。

  證券日報

  輝瑞新冠口服藥物獲國內緊急批準 概念股已提前“漲停”

  2月12日,國傢藥監局發佈公告稱,根據《藥品管理法》相關規定,按照藥品特別審批程序,進行應急審評審批,附條件批準輝瑞公司(以下同輝瑞)新冠病毒治療藥物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即Paxlovid)進口註冊。

  針對Paxlovid未來中國的定價及生產供應能力,記者詢問輝瑞公司,不過相關人士表示,目前還沒有進一步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口服藥物是當下的市場熱點,輝瑞公司新冠口服藥物的獲批已經引發A股相關概念股“提前漲停”。此外,還有國內企業稱收到瞭來自輝瑞公司的大單。

  外資年內狂買A股低估值保險股 內資機構坦言抄底尚早

  2月11日,保險板塊(申萬二級行業分類)再次逆勢走強,當天上漲2.98%成為市場關註的焦點。實際上,今年以來截至2月11日,保險板塊已悄然上漲9.02%,漲幅位列A股各大板塊第6位。

  從各路資金對A股保險股的操作情況來看,外資加倉趨勢明顯。

  從外資凈買入額來看,被市場稱為“保險茅”的中國平安由於年內24個交易日連續上榜滬港通當日十大活躍成交股,因此其被外資的凈買入額也易於計算,年內合計凈買入額達49億元,凈買入額位列A股保險股第一。

  資本市場國際“朋友圈”再擴圍 投資者將迎更多優質投資標的

  2月11日,證監會發佈《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以下簡稱《監管規定》),拓展瞭參與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境內外證券交易所范圍,允許境外發行人通過發行CDR在境內融資,並優化持續監管安排。

  專傢表示,境內外交易所互聯互通機制深化,提升瞭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水平,促進資本要素資源在全球的優化配置,為下一步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奠定瞭良好基礎。滬深交易所和來自英國、瑞士、德國的優質龍頭上市公司有望受益,獲得在全球多地上市融資的機會,具備跨境投融資服務能力的中介機構亦有望增收,投資者也將迎來更多優質投資標的。

  貨幣政策持續發力穩增長 業界預計後期可能進一步降息降準

  2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發佈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延續瞭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1月份國新辦舉行的2021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佈會等會議的部分表述,同時也有不少新提法、新要求。

  與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下一階段要做好跨周期調節”的表述相比,《報告》強調瞭“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同時還增加瞭“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註重充足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實現總量穩、結構優的較好組合”的表述。

  人民日報

  四方面二十二項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 全面促進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政策解讀)

  《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對外公佈。《方案》由國傢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國管局、中直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

  《方案》提出,到2025年,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奢侈浪費得到有效遏制,綠色低碳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取得明顯成效,綠色消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消費體系初步形成。

  到2030年,綠色消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產品成為市場主流,重點領域消費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綠色消費制度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健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