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纸及人民日报头版内容精华摘要(3月25日)
導語: 25日四大證券報紙內容精華摘要有:資金加速湧入 私募看好港股機會;政策紅包讓氫能發展步伐更穩健;地方金融國資大棋局:股權劃撥頻頻 金控平臺雄心勃勃

  中國證券報

  商務部:多措並舉支持中小微外貿企業紓困解難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3月24日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商務部將多措並舉,以政策的確定性幫助外貿企業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支持中小微外貿企業紓困解難,有信心保持全年外貿運行在合理區間。

  三大信號顯現 美科技股風險升溫

  近期,由於美聯儲緊縮預期、高通脹壓力、政策變化三大信號出現,美股科技股風險開始升溫,業內機構也開始重新審視和衡量科技股的風險。展望未來,不排除部分資金暫時撤離熱門科技股而采取觀望態度。第一大信號是美聯儲政策持續緊縮的預期使得市場更偏好於價值股,而非科技成長股。第二大信號是高通脹給科技巨頭帶來成本壓力。第三大信號則是政策前景變化的風險。

  回購潮提振信心 中概股迎修復性行情

  近期海外上市的中概股走出一波強勢反彈行情。同時,阿裡巴巴、小米集團、富途控股等均發佈回購計劃。接受記者采訪的分析人士表示,消息面上的積極信號推動中概股短期反彈,相繼發佈的回購計劃提振市場信心,疊加權重品種經過前期調整後估值進入歷史低位,中概股正迎來一波修復性行情。

  受訪人士也提醒,中概股更大的投資機會仍需等待,當前可關註部分業績增長較好的公司。

  資金加速湧入 私募看好港股機會

  近期,港股走出V型反轉行情。恒生指數在連續多日調整後快速反彈,多隻港股科技ETF罕見地上演連續漲停。部分在低位被動減倉的私募基金經理錯失反彈行情,開始反思自己的投資策略,表示應珍惜每一次調整。多位基金經理表示,調整後的港股相對便宜,且基本面和交易層面均有所改善。

  上海證券報

  市場情緒企穩 新基金發行邊際回暖

  記者近日從渠道瞭解到,廣發基金明星基金經理林英睿管理的廣發睿合獲得瞭資金的認可,募資規模近10億元。此外,富國鑫匯養老目標日期2045五年持有、國泰睿毅三年持有A等多隻基金在近日發佈瞭提前結束募集的公告。

  與今年2月成立63隻新基金、發行規模僅有337.67億元相比,近期基金發行市場逐漸企穩。數據統計顯示,截至3月24日,按照基金成立日計算,3月以來成立的新基金數量達到128隻,發行規模合計達776.55億元。其中,3月以來新基金的平均發行份額達到6.07億元,高於2月份新基金的平均發行份額5.36億元。

  人民銀行:有序擴大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

  人民銀行3月24日召開2022年貨幣金銀和安全保衛工作電視會議。會議提出,紮實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有序擴大試點范圍,持續完善設計和使用,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框架。

  會議認為,2021年人民銀行貨金保衛系統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圓滿完成現金供應任務,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深入開展整治拒收現金,持續加大反假貨幣工作力度;深化貨金保衛改革創新,順利開展普通紀念幣市場化發行試點,持續深化發行庫和保衛管理業務轉型,推動構建市場化現金處理體系,加強錢幣市場管理引導,穩步開展非標準金銀清查和貨幣史研究;強化內外部監督管理,持續提升貨金保衛管理水平。

  AI進軍銀行業 重新定義服務業態 科技公司盯上千億“蛋糕”

  “金融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網點。”佈萊特.金在《銀行4.0》一書中的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銀行數字化轉型邁向縱深發展,客戶光顧銀行網點頻次降低,智能客服成為“標配”,手機銀行充當“門面”。各傢銀行競相秀出科技“肌肉”,在信息技術投入上不遺餘力,甚至有銀行高管提出“金融科技投入上不封頂”的豪言壯語。

  業內人士表示,金融科技賦能銀行業轉型升級,要圍繞“提升客戶服務體驗”的主線展開,要立足時代新特點深入瞭解用戶的新需求,而不應將金融科技簡單視為人工服務的替代品。

  地方金融國資大棋局:股權劃撥頻頻 金控平臺雄心勃勃

  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安排落地以來,多個地方金控集團謀劃漸次浮出水面。

  記者註意到,最近這一年,至少有3傢上市銀行公告部分股權行政劃撥至當地金控平臺,最新一例是興業銀行。這對市場分析人士來說並不意外。“根據監管要求,從目前進展來看,四類金融控股集團正在逐步獲批。”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向記者表示,現在金融機構梳理股權關系,裝入金控平臺,應該就是為下一步向央行申請牌照做準備。

  人民銀行最近已批準成立兩傢金控集團,其中一傢為地方金控集團。記者從多渠道獲悉,全國有多個省份正在謀求金控牌照,例如廣西、江西、四川等,一盤地方金融國資大棋局已經開始落子。

  證券時報

  “基”戰正酣 高新區基金招商風起雲湧

  3月16日,武漢東湖高新(600133)區宣佈,光谷創投引導基金總規模擴容至100億元,同時誠邀全球創投資本共做“光谷創投合夥人”。

  東湖高新區大手筆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是各地高新區基金招商、資本招商的縮影。近年來,“基金招商”已成為各高新區招商引資的重要方式,通過產業基金、引導基金等直接或間接入股企業,以基金撬動資本,以資本導入產業,推動當地主導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各地高新區設立產業基金和引導基金的情況如何?有哪些差異化打法?基金推動當地產業發展的成效如何?記者采訪瞭多傢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和相關專傢,進行瞭深入探討。

  北京證監局:機構應推行全流程風控和質控

  昨日,北京證監局以視頻形式召開2022年北京轄區機構監管工作會,傳達證監會相關會議精神,對機構下一步發展提出方向和要求。

  會議指出,在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下,隨著註冊制改革不斷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完善、投資者結構明顯改善,證券基金機構大有可為且任重道遠。

  政策紅包讓氫能發展步伐更穩健

  近期,氫能產業再收“政策紅包”,《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的發佈成功“引燃”資本市場,氫能源概念股走勢活躍。

  多傢券商發佈研報表示,《規劃》不僅是氫能產業提速發展的“催化劑”,還將加速推動傳統能源的轉型,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比例。

  近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出臺的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並不少,但政策引發的關註度和熱度持續周期卻是有限的。不少車企對於氫能產業的投入,也多是隨著政策的變化而進行彈性調節。究其原因,要麼是受上遊制氫、運氫、儲氫成本過高之困,要麼是憂慮下遊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有的車企甚至會擔心政策反復“打擺子”,習慣瞭依靠著政策的節奏“亦步亦趨”。

  深市公司年內回購金額破百億 高管頻頻增持

  今年以來,深市46傢上市公司發佈瞭擬進行回購的公告,期間,超180傢上市公司對自傢股票進行瞭回購,回購金額總計超100億元。另有24傢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披露瞭增持計劃,擬增持金額約15億元。

  深市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積極回購、增持自傢股票,正呼應瞭證監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國務院金融委專題會議精神時,提出的“發揮市場內生穩定機制作用”、“全力維護市場平穩運行”。從上市公司來看,回購股份的行為,一方面能夠提振市場情緒,另一方面展示對公司長期發展信心。

  證券日報

  金融機構搶灘3億“新市民”金融服務 推專屬貸款成銀行切入口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加快推進,大量“新市民”進入城鎮工作和生活。在城鎮化深入推進的背景下,3億“新市民”的金融服務工作如何切入並做好,擺在金融機構面前。

  記者註意到,近日已有平安銀行、大連銀行、重慶三峽銀行等多傢金融機構積極佈局“新市民”金融服務領域。平安銀行更是將“新市民”及相關客群作為未來重要的戰略性客群。

  穩投資加速發力 一批氫能、特高壓重大項目密集開工

  3月份以來,多地持續發力穩投資,密集開工一批重大項目,其中,氫能、特高壓項目成為亮點。專傢認為,重大項目建設加速發力,為今年經濟發展打下瞭堅實基礎。

  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對記者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加大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力度,呈現三個明顯特征:一是突出“早”字,實現投資項目早準備、早籌資、早投資、早建設、早見效,實行投資整體前置,為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提供強力支撐;二是突出“快”字,投資項目節奏進度明顯加快,投資對經濟的貢獻度顯著提升;三是突出“新”字,為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改造賦能,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內涵不斷豐富。

  央行適度開展逆回購操作 釋放穩市場信號

  時至月末、季末,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力度有所加大。3月17日央行開展瞭800億元7天逆回購操作,3月18日及3月19日則分別開展300億元7天逆回購操作,3月20日至3月24日則保持每日200億元操作量。

  值得關註的是,同樣是在月末,央行在2月22日、23日、24日則分別開展瞭1000億元、2000億元、2000億元逆回購操作。對比來看,近期央行逆回購操作力度明顯弱於2月份同期。

  聯合多地組織擬上市企業培訓 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與質量將實現“雙升”

  自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成立以來,為擴大上市企業規模,培育後備上市資源,已在武漢、成都、浙江、北京、青島等多地開展擬上市企業在線專題培訓活動。同時釋放政策紅利,助力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與質量“雙升”。

  “北交所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一方面,通過舉辦專題培訓活動,幫助創新型中小企業加快上市步伐,擴充市場規模;另一方面,通過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和嚴格監管執法,不斷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夥人常春林對記者表示。

  人民日報

  江蘇金湖縣加強農村“三資”監管

  江蘇省金湖縣紀委監委、縣委巡察辦、縣審計部門加強聯動,對村(社區)開展提級監督、聯動監督,深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破解基層監督難題、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已發現問題77個,移交線索19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