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扭虧為盈!中國華融去年盈利3.78億,累計壓降風險隱患資產敞口近2500億
中國華融3月29日召開2021年度業績發佈會,並就投資者關心的風險壓降、化險瘦身、涉房業務等問題作出解答。
中國華融董事長王占峰介紹,2021年,在持續壓降資產規模、負債規模基礎上,公司收入結構趨勢性向好,業務結構持續優化,經營總體運行平穩,營業收入小幅上升,實現扭虧為盈。
年報顯示,2021年,中國華融實現營業收入931億元,同比增長23.4%;凈利潤19.86億元,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78億元。
“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發佈,明確十大任務!機構建議關註四大賽道
中醫藥再迎重磅利好!
3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政策和體系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振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提出建設高水平中醫藥傳承保護與科技創新體系、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加快中醫藥開放發展等十大任務。
爭分奪秒推進研發生產!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勇當抗疫生力軍
近期,全國疫情再度抬頭,形勢較為嚴峻復雜。記者瞭解到,多傢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仍在開足馬力投入研發和生產,以滿足防控工作需要。
實際上,自2020年初疫情以來,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一直都在“抗疫”路上。它們在創新藥、疫苗、體外診斷上發揮專業優勢,開展應急攻關,積極奮戰在抗疫一線,在一場場戰“疫”之中綻放硬科技力量。
500億“頂流”李曉星發聲:維持高倉位,估值已經非常有吸引力
市場當前處於底部區域,繼續下跌空間不大。短期來看,估值收縮已接近尾聲,整體A股和一些優質標的估值處於歷史均值甚至是偏低的位置。中長期維度看,未來一年到兩年,疫情對我們的影響終將結束。
上海證券報
快手2021年財報超預期 電商業務GMV增長近八成
3月29日下午,港股“短視頻第一股”快手科技發佈2021年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公告。2021年,公司實現總營收810.8億元,同比增長37.9%,高於此前彭博市場一致預期的801億元。2021年經調整後虧損188.5億元。2021年四季度,快手營收244億元,同比增長35.0%;經調整後凈虧損35.7億元,此前預估虧損為39.2億元,虧損幅度有所收窄。
零容忍打擊“偽私募”等亂象 護航深圳私募行業高質量發展
3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綜合施策穩定市場預期、保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這是在3月16日國務院金融委專題會議提出“保持資本市場平穩運行”後,更高層面釋放的強烈信號。
強化服務保障 上海銀保監局開啟“無縫續貸”工具箱
3月28日凌晨,上海銀保監局40餘名幹部員工火速進駐辦公大樓,開始封閉工作和生活。
接到上海新一輪疫情防控要求後,上海銀保監局立即擴編駐局應急小組,派出上述員工進行24小時全日制值守,維持機關最小單元運轉。“要協力守住機房要地、生產系統、災備中心等安全運行的底線。”上海銀保監局相關人士向記者解釋。
港交所CEO歐冠升首提“三大關鍵戰略”
“港交所過去一直成功把握市場機遇、豐富產品的品種和多樣性、推動旗下業務更加國際化,並深化與內地資本市場特有的互聯互通。”3月29日,在港交所“2022年企業日”上,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首次展示瞭“面向未來的領先市場”的發展藍圖。
證券時報
最“壕”A股公司再出手 工業富聯98億參設投資基金
工業富聯(601138)3月29日晚間公告,公司於3月25日與智路資本簽訂瞭《合夥協議》,公司作為有限合夥人認繳興微基金基金份額98億元,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資金。
智路資本為興微基金的普通合夥人、執行事務合夥人,同時也為興微基金的基金管理人。興微基金募資總規模為98.01億元,智路資本的認繳出資額100萬元,出資比例為0.01%;工業富聯認繳出資額98億元,出資比例為99.99%。興微基金擬通過投資高端精密制造產業項目,實現投資收益。
玉米種業大年來襲 爭搶制種基地蘊風險
“連以前沒人種的閑置邊角地都要種玉米瞭。”甘肅張掖本地制種近20年的老板張國強(化名)表示。
今年玉米制種公司在張掖共申報生產計劃面積178萬畝,當地總共也就100萬畝出頭,難以完成承載,當地一改往年的市場自發協商機制,采取瞭統一配置模式,給制種企業打分來分配基地。有一些大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因此而得利,有不少小公司沒有分配到基地。
爭搶種子基地背後,是去年玉米種子歉收,庫存較少,今年不少地方玉米種子已開始漲價,行業將迎來少有的豐收大年。爭搶基地也造成一個後果,那就是制種基地畝保成本普遍增加20%,制種企業成本提高,為明年的種子市場埋下隱患。
雄關漫道:“深圳速度”何以減緩
編者按:每平方公裡超過10傢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每平方公裡GDP達15億元,平均每天有超過120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199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長出瞭華為、中興通訊、騰訊、比亞迪(002594)等一批科技巨頭……深圳用發展定義瞭“速度”。從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到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再到如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每一個角色都把深圳推到“聚光燈”下,每一步發展足跡都受到外界的極大關註。但2021年深圳交出瞭一份喜憂參半的成績單:一邊是GDP總量首次突破3萬億大關,另一邊是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在多個維度的對比中均排名靠後,從而再次引發外界對深圳經濟減速的討論。
全面註冊制進入倒計時 市場各方積極備戰
資本市場全面註冊制改革進入倒計時。記者瞭解到,全面註冊制的改革方案已經到瞭收尾階段,監管層、中介機構等市場參與各方都在為註冊制進一步推進積極準備。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董德志表示,全面實行股票註冊制可以促進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也意味著中介機構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證券日報
夯實資本市場誠信基礎 構建誠實守信的市場生態
“人無信不立、傢無信不睦、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同樣離不開“誠信”二字。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強資本市場誠信建設”“強化市場信用約束”。
市場參與者、監管者都要以《意見》為準繩,壓實各自責任,合力編織好資本市場的“誠信”之網,為市場帶來更多信心。
呷哺呷哺去年虧損近3億元 湊湊或成業績增長新引擎
3月28日晚間,呷哺呷哺發佈2021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呷哺呷哺實現營收61.47億元,同比增長12.69%;歸屬股東凈虧損2.93億元,而2020年則是盈利184萬元。
事實上,上市以來,呷哺呷哺營業收入基本保持瞭連年高增長,從2014年的22.02億元一路上揚到2021年的61億元以上,7年間增長2.8倍,年均業績增幅達到15.7%。國傢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過去7年間全國餐飲行業總收入平均增幅隻有7.7%。
年內A股定增落地數量與募資額雙降 賺錢效應減弱影響機構參與意願
今年以來,定增市場“冷熱不均”,一邊是落地數量及募資額雙雙同比下降超50%,一邊是上市公司拋出的預案數量及擬募資額大幅增加。不過,隨著市場波動加大,定增賺錢效應有所減弱。
384隻QDII基金業績分化嚴重 商品類持續霸屏年內榜單前十
全球股期市場波動下,QDII基金收益呈現出較大差異性。
記者根據統計數據發現,截至3月29日(下同),384隻QDII基金年內僅有43隻實現正收益,占比僅為11.20%。其中,有11隻同期收益在40%以上,原油和天然氣等商品類占比較高。與之相對應的是,排名靠後的4隻產品年內收益則低於-30%。
人民日報
廣州簽約一批重大項目 發展數字經濟 助力科技創新
本報廣州3月29日電(記者羅艾樺、薑曉丹)3月29日,廣州市舉行2022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竣工簽約活動,項目涵蓋基礎設施、產業建設、社會民生等領域,總投資超6600億元。其中,白雲區集中投資1800億元建設“數字白雲”,項目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物流、生物醫藥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