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1月16日)
导语: 16日四大证券报纸内容精华摘要有:我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抢占技术前沿 中国光伏企业结伴“走出去”;“美丽中国建设”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环保、新能源等行业迎发展机遇

  中国证券报
  多家保险机构领罚单 监管剑指行业顽疾
  2024年伊始,监管部门对保险机构开出多张罚单。以罚单披露时间来算,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与保险机构相关的罚单已超过50份。编制虚假材料、虚列费用等行业顽疾受到监管持续关注。在处罚对象上,除保险公司外,保险中介机构也成为处罚的重点。业内人士认为,下一阶段强监管、严监管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保险机构应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及合规风险管理。
  猪价波动幅度加大 机构建议重视套保红利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1月上旬,生猪(外三元)较上一旬下跌3.47%,报13.9元/千克,创2023年6月下旬以来新低。业内人士认为,短期生猪价格或延续震荡偏弱的走势。展望2024年生猪价格,市场人士表示,能繁母猪的去化节奏存在变化,2024年猪价波动幅度大概率增大,建议企业尽快树立“期现一盘棋”思维,重视行业套保红利。
  旅游经济热度持续 各地文旅发力宣传
  1月15日,旅游板块再掀涨停潮,截至收盘,长白山(603099)、大连圣亚(600593)、九华旅游(603199)等多股涨停。2023年旅游业复苏态势喜人,2024年开年旅游经济更是一派火热,多地旅游纷纷“出圈”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各地文旅部门、景点更是相继开展营销宣传、推出优惠活动备战春节旅游季。在此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回应市场关切,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我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
  引导餐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发展老年助餐,推动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引导外卖平台、物流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老年助餐配送。
  中国政府网1月15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国家发布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意见》提出4个方面26项举措,包括发展民生事业,解决急难愁盼;扩大产品供给,提升质量水平;聚焦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等。
  上海证券报
  产业为底座 资本为抓手 解构“海尔系”千亿资本版图
  近日,上海莱士(002252)的一纸公告揭开其归属权谜底――海尔集团拟斥巨资拿下“中国血王”。这是继海尔智家(600690)、海尔生物、盈康生命(300143)和雷神科技后,海尔集团在A股市场上的最新落“子”。
  从20世纪80年代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历经近40年发展,海尔集团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构建起全球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大健康产业生态,旗下创业加速平台海创汇已孵化7家独角兽企业、107家瞪羚企业和12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上市、并购、分拆等娴熟资本手段,“海尔系”悄然在资本市场构建起千亿版图。这艘以雄厚产业实力为底座的资本航母,何以与高质量为舞,长期活跃在中国资本市场?
  煤炭市场供需趋稳 行业龙头“多业并举”谋转型
  2023年以来,作为传统能源代表的煤炭产业,无论是业务发展还是股价表现都可谓“一骑绝尘”。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2023年11月至今,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股价持续逆势走高。进入2024年,行业龙头中国神华(601088)股价继续走高,最新市值超过6700亿元,超越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宁德时代(300750)。
  加仓在冬季:外资去年增持人民币债券2800亿元
  外资去年末的一轮强势增持,为其年度持有人民币债券勾画了一条鲜明的上扬曲线。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1月15日发布数据,截至2023年12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67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单去年四季度,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增加4800亿元。其中,2023年11月增持量近2500亿元,创下2016年以来单月新高。2023年全年,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规模约2800亿元。
  红海局势持续紧张 A股航运板块全面上涨
  红海紧张局势对国际航运价格的影响,刺激A股航运股1月15日集体走强。截至收盘,中远海能(600026)涨超8%,招商南油(601975)涨近5%,招商轮船(601872)、中远海控(601919)、宁波远洋(601022)、中远海特(600428)涨超3%。
  此外,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主力合约盘中一度涨超14%。
  随着红海局势不断升级,部分亚洲―欧洲航线上的集装箱价格近期飙升近600%。业内人士预计,在运力出现错配短缺、班轮公司定价强势的背景下,短期运费将居高不下;但地缘冲突事件或不可持续,后续一旦危机解除,运力将回归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格局。
  证券时报
  监管继续把好IPO入口关 北证打新收益或更可期
  交易所受理破冰,新股发行回温。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开始转暖了吗?
  据同花顺(300033)iFinD统计,在2024年的头半个月里,A股市场新迎5家上市公司,合计募集资金55.19亿元;而2023年1月,全月新增上市公司为6家,共募集资金63.88亿元。两组数据互相对比,前者似乎出现了明显改善,但监管部门阶段性收紧IPO的态度仍未改变。
  在时隔两年后重启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明确表示,将会连同交易所继续把好IPO入口关,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做好逆周期调节工作,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这也意味着,2024年打新收益或将延续2023年的水平。不过,也有分析观点认为,随着北交所新股发行常态化,涨幅回暖,打新可期。
  贯彻“三引三来”理念创新营销 中兴商业喜迎开门红
  2024年元旦期间,中兴商业(000715)举办的“新年心潮音乐会”在沈阳盛大开幕,现场气氛热烈,吸引大批市民驻足观赏。“新年心潮音乐会”不仅为中兴商圈注入了别样活力,更激活了消费者的消费潜力。12月30日―1月1日,公司销售客流日均增长30%以上,实现新年“开门红”。
  2023年以来,中兴商业贯彻“三引三来”营销策划理念,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商业与文化、餐饮、艺术、体育相融合,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有效提升了公司核心竞争力。2024年中兴商业将继续践行“三引三来”的理念,创新营销,把握新零售机遇,奋进向前。
  抢占技术前沿 中国光伏企业结伴“走出去”
  2024年新年前后,光伏行业格外忙碌。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晶澳科技(002459)、华晟新能源、高测股份、华民股份(300345)等多家企业宣布新建项目投产,安徽皇氏绿能等企业的项目也迎来设备安装的重要节点。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后了解到,一方面,目前N型先进产能仍存在供应缺口,各家厂商瞄准TOPCon(一种高级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HJT(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钙钛矿等技术布局,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赴海外投资布点。
  在“光储氢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光伏企业积极介入“第二赛道”,储能、氢能获得青睐。部分企业将氢能装备作为再融资项目重点推进,部分企业就储能业务设置了发展目标,一系列新投资计划正在路上。
  中工国际海外布局成果显现:基于国企改革底座的新打法
  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工国际(002051)践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哈萨克斯坦纯碱厂、乌兹别克斯坦奥林匹克城、圭亚那医院群等项目,成为中工国际海外业务成果的代表作。
  日前,中工国际预计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20%~30%,业绩将创出近年新高。拆解背后驱动因素,借助国企改革实现机制创新,通过提前部署调整市场布局,推动并购后协同融合落地,是中工国际穿越海外波动周期的关键。
  证券日报
  直播成商家“标配” 平台应尽到“自我净化”责任
  新场景催生新生意,在电商平台的推动下,直播与内容渐渐融合,直播新业态为商家带来流量和用户关注度,越来越成为经营标配。
  “直播电商属于平台的增量商业模式,属于内容平台和社交平台的变现模式。在平台不断完善直播生态的过程中,大部分品牌仍需通过中小主播合作及强化店播来获得稳定收益。”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庄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然而电商直播间“翻车”事件频发。1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发布2023年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消费者不满直播电商“虚假比价”等问题成为第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第一关注热点。
  多地峰谷电价差扩大 工商业储能市场打开空间
  近日,多地接连发布关于优化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以更好地发挥峰谷分时电价政策作用,鼓励用户削峰填谷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电价价差是决定用户侧储能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多地峰谷分时电价差拉大,工商业储能作为用户侧储能的典型应用迎来发展机遇。
  江西新能源科技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表示:“随着电力能源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化,预计未来多地峰谷价差有望缓步拉大,工商业储能迎来利好,经济性凸显将令赛道企业加速发展。”
  21家人身险公司去年赔付约1500亿元 保障缺口仍待补齐
  近期,保险公司陆续发布2023年的理赔服务报告。《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公开途径统计,目前至少已有21家人身保险公司发布了去年的理赔年报,累计赔付金额约1500亿元。同时,理赔效率较上一年继续提升。不过,由于理赔年报的披露标准并无行业统一的要求,各险企披露的详细程度和重点也不尽相同。
  业内人士认为,理赔服务质量对保险公司的品牌和业务皆有一定影响,保险公司在理赔服务便捷度、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美丽中国建设”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环保、新能源等行业迎发展机遇
  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资本市场对此也予以了高度关注。1月12日至15日,多家券商围绕该主题发布了行业研报。
  东莞证券认为,《意见》从“双碳”进程、资源节约再生、污染防治以及绿色金融等各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东吴证券认为,《意见》推动“美丽中国”进入落地阶段,碳市场、清洁能源、低碳转型、资源回收、污染防治等多行业有望获得政策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